徐安龙:中医药界的多边先锋

发布人:内容管理员

image-20240113010025-1

         徐安龙,1985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曾任赌博app-网络赌博软件 生物化学系教授、系主任、赌博app 院长、副校长等职务。

        徐安龙教授长期从事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回国后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研发计划,863、973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的科研项目,其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适应性免疫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免疫多样性的形式与进化分析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二是免疫调控与疾病发生和药物机制。他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共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和美国发明专利1项;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Nat Cell Biol、Cell Res等发表的SCI论文200余篇。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专家、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健康咨询委员会主席等,他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致力于科技赋能中医药守正创新,以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领导经验,推动学校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他在中医药领域的贡献和领导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驱动者。

01 科研开拓先锋:保持纯真,锐意进取

        “保持纯真”是徐安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寄语2016级毕业生的关键词。《内经》这样描述,做一个纯真而“合于道”的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纯真做人,纯真做事,纯真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徐安龙言于此,亦行于此。1981年进入中山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子免疫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任赌博app-网络赌博软件 生物化学系教授。2008年3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再到2013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以下称“北中医“),从求学到任教,徐安龙在科研上始终保持慎独的自省态度,锐意进取。

        徐安龙教授长期从事分子免疫学的系统研究,探索了人类免疫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为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理解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初步形成了理论指导-方法引领-疗效提升-机制研究为一体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免疫研究体系。2007年被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被聘为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2021年入选岐黄学者,荣获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奖励。

        此外,徐安龙教授还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国际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职期间,他每年都会到各地去拜访名老中医,交流医学智慧,他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整理,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积极努力。先后出版了《大音希声》、《Yin Yang You》(该书获得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著作一等奖)等中医药著作。他的成果不仅拓宽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徐安龙教授大力推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科研的结合,先后牵头申报并获批建设了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疑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肿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肿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支撑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重大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这些科研基地和平台在中医体质理论科学内涵探索、中医药防治病前状态、中医药防治肿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他以脊椎动物起源的模式生物和活化石文昌鱼为核心,通过比较免疫研究,揭示了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起始、发生、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揭示了抗体/T细胞受体V(D)J重排机制的起源,为此免疫分子巨大多样性的产生提供了起源机制,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利根川进40年前提出的“抗体重排的转座子起源”假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并揭示了抗体重排酶的结构演化规律,回答了以抗体/T细胞受体为核心的人适应性免疫起源的问题。文章以通讯作者(包括共同通讯作者)分别发表在Cell、Nature、Cell Res、Natl Sci Rev、Nat Comm、Sci Signal,Genome Res、PNAS、PLoS Biol、EMBO R、Cell R、J Immunol、JBC等期刊上。

image-20240113010025-2

图为徐安龙(右)到东方医院走访慰问

02 高校教育先锋:内外共进,教育交流

        2023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徐安龙以“炬火相传致青春”为题,寄语广大毕业生。“用‘奋斗‘点燃‘青春之火’,用‘仁爱’点燃‘生命之火’,用‘责任’点燃‘事业之火’,以无限的能量燃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熊熊烈火,做炬火相传的追梦人”。整场温和而又有力的发言宣扬着徐安龙教授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人心向学,传承创新”。

        回望历史长河,新中国中医本科院校已经走过近70年,中医专门人才的培养也由家传、师带徒转变为学府教育为主。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医药院校在培育人才、护佑众生健康以及走向世界等方面,该怎样传承与创新?

        徐安龙教授曾提出“校园教育要做到心向学生,心向学者、学人,崇尚学术,心系学科,端正学风,营造‘人心向学’的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学校尊重其人格、重视其主体地位“。学生身边无小事,徐安龙关注学生的诉求和建议,把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小到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人均借书量、自习室的开放时间等问题,大到实验平台的资源配置,学术交流平台的广度和深度等,徐安龙及其教育团队都认真研究,逐项落实。徐安龙教授尤为重视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并努力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和支持,在教育大道上从未停止思考和实践。

        对外交流上,徐安龙教授也是不遗余力地挖掘中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2022年,《对话中医》之外交官系列访谈节目中,徐安龙教授与斯洛伐克大使及大使夫人探讨到:“中医是由我们的祖先基于在自然环境以及四季气候变化规律中所总结和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天地自然,运用药物、针灸等疗法进行身体调护的东方智慧”。举起这面东方智慧的旗帜,徐安龙教授的宣言掷地有声。其本人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大会主席、主讲嘉宾等,通过学术汇报、研讨会、访谈节目等形式,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

image-20240113010025-3

图为徐安龙作为嘉宾参与《对话中医》访谈节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中颁发中医专业学位的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进行“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在此基础上,徐安龙进一步推动了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合作设立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硕士学位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合作建立澳洲中医中心,在俄罗斯建立圣彼得堡中医中心。2023年北中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深入开展合作,推出 “中文+中医”项目等。徐安龙教授积极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中医传播与发展联盟”“俄罗斯中医立法与推广协调委员会”等,联手境内外各十多所高校,带动中医药在沿线国家建立医疗体系、培养人才。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医药与西医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image-20240113010025-4

图为徐安龙在北中医2023届毕业典礼上讲话

03 科技驱动先锋:科技赋能,守正创新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这已经成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而徐安龙教授也是关键的答题人之一。image-20240113010025-5

图为徐安龙(中)出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仪式现场

        2019年,徐安龙教授推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将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充分利用华为强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共同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数据基础平台与应用中心、智慧中医联合创新中心等,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这样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徐安龙教授推崇科技赋能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实践。徐安龙提出“需要注重以中医药学的核心思维为指导,借助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释中医生命本质、推进中医重大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他也持续致力于与相关科技机构和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走向市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科技赋能中医药领域,成绩单能有多亮眼。

结语

        徐安龙教授的多边先锋角色在个人学术研究、中医药国际交流与推广、科技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他通过努力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榜样,也凭借卓越的前瞻性和领导力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供稿: 陈舒雅)

 

作者

本院

 

来源

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