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恢复生态学实习——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于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这一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是生态学的重要基础。《恢复生态学》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野外实习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年6月2日,赌博app-网络赌博软件 22级生态班同学在周婷老师的带领下赴澳门开展恢复生态学的课程实习。实习的第一站是澳门中央山,此处设置了土坑法生态恢复的野外样地。土坑法是指利用地形挖掘一定大小的沟槽,可以通过收集地表雨水并经下渗,使土层的涵水量大大提高,抵御季节性干旱下的旱情。已在澳门从事生态修复与建设事业39年的澳门自然生态研究学会-梁冠峰会长热情洋溢地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土坑法的样地,向同学们讲解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采用土坑法对当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此外,梁冠峰会长也提到,虽然此地的次生林已然郁郁葱葱,但就演替而言,它们依然不是此地的顶极群落,仍然需要进一步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例如,可通过移栽亚成苗的方法,可以加速该地区群落向顶极群落的演替,也可以大大降低恢复成本。在梁冠峰会长和周婷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表示对课本上的内容有了更加完整且深入的理解,深刻体会到生态恢复建设中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方法。
抵达澳门海拔最高的中央山山顶
周婷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土坑法相关知识
梁冠峰会长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
实习的第二站是路氹城生态保护区,此地为澳门典型的红树林地区。同学们对该地的红树林进行了参观,并且观察到了包括白鹭、夜鹭等在内的多种鸟类。梁冠峰会长介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澳门路环岛进行了长期的填海造陆。这一行为对沿岸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相关的生态恢复也由此展开。特别是为了解决填海造城的红树林移植等问题,澳门与中山大学合作完成了一种红树林大树移植的发明专利,快速成功地在生态二区恢复了红树林。随着红树林的恢复,多种水鸟也逐渐迁移至此,为澳门带来了一处美丽且独特的景观。同学们了解到,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红树林生态恢复的成功,不仅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澳门地区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恢复生态学这一学科往往与社会紧密相连,它的兴盛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它的成果也能够反哺社会,美丽的澳门红树林就是其中重要的例子。
澳门红树林生态恢复现状调查
实习的第三站前往龙环葡韵湿地。龙环葡韵湿地是澳门最主要的自然淡水湿地。梁委员长介绍了城市中湿地的重要性,同时也着重介绍了分隔湿地内和湿地外的防护林的建设,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澳门城央湿地-龙环葡韵
《恢复生态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生态恢复典型案例的了解与学习固然重要,但同样需要同学们在野外的工作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恢复生态学相关科学研究所需要进行的工作。2024年6月22-23日,在周婷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同学们前往丹霞山地区开展恢复生态学的课程实习。丹霞山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生境异质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可以作为探索与生境异质性的典型范式,为退化森林恢复提供宝贵的建议。
同学们分别前往丹霞山山底样地和细美寨山顶样地开展植被样方调查工作。首先,在周婷老师和丹霞地区自然教育科普导师郭剑强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对华南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森林结构进行了学习,学习了如何辨认丹霞地区常见的植物物种以及在野外进行植被调查的常用方法。接着,在同行研究生助教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开始了对丹霞山地区森林系统的调查工作。周婷老师和郭剑强老师到每一个小组指导调查方法,细心的指导同学们怎么做野外的植被群丛样方调查,包括如何拉一个合格的样方、如何使用胸径尺、如何记录调查表格等。同时,助教们也手把手教同学们如何操作,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最后,同学们分别对样地的以下指标进行了观测:土壤pH值、含水量、温度,风速等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种数、每种个数、胸径、基径等生物性状;此外,对群落优势种进行了叶片采样,带回后对叶片的厚度、叶片面积等指标进行了测量,来探究丹霞山地区山脚和山顶样地中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前往丹霞山山脚样地
通过九九天梯前往细美寨山顶样地
周婷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丹霞山生境异质性特征
师生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实习还得到了赌博app
莫德林教授和张利红教授的指导,为更好地进行实习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这两次实习的经历,不仅让同学们欣赏了澳门和丹霞山地区的美丽风景,其过程中的实践经历更对《恢复生态学》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了植被调查的方法。通过实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激励了同学们要将个人所学与祖国和人民联系起来,发扬生态文明精神,为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做出贡献。争做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新时代生态人!
实习感悟
曾锜
湿地公园是澳门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许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又一重要战场。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污染和不合理开发,湿地的面积和生态功能正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观察了湿地的水文循环、植被分布以及动物们的活动情况。在这片湿地公园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走在小桥上,在湿地中穿梭,我们看见水面上种种水生植物争奇斗艳,水鸟在水中嬉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也感受到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湿地公园的实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恢复生态学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他们进行了水质治理、植被恢复等多项工作,使得湿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生物也重新多样化了起来。与此同时,导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湿地的水质、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从而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让我受益匪浅。
肖兴扬
在梁委员的引领下,我们踏上了这次实习的最后一站——龙环葡韵生态步道。这条步道的设计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步道两旁被高大的长寿松环绕着。我们沿着湿地的步道蜿蜒而行。梁委员向我们介绍设计思路时,强调了“设计越简单越环保”的观念。他精心选择了彭老师建议的湿地松,这种树木不仅在视觉上起到围栏的作用,还为步道增添了一份绿意。而且这些南北走向的树木,也提供了良好的遮荫效果。不仅遮挡了阳光,也为观赏鸟类提供了隐蔽之处,营造出一种和谐且自然的氛围。此外,高大的树木还能有效地减少步道上的噪音,使人们在此漫步时,动物在此栖息时,都能享受宁静与清凉。
这条步道不仅仅是一条赏心悦目的景观,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结束实习之际,梁委员的教诲更加深入人心。他强调,种树有种树的道理,修路有修路的技巧,做人也有做人的准则。他的设计中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深刻的启示。我们也应该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们在技术上得到了提升,更让我们明白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戴瑞哲
就我们此次所行所见来看,澳门的生态恢复无疑相当成功。但不难发现,如我们前文所说,此地所行的路线均是先破坏后治理。不仅在澳门如此,现今在全国范围内所见的森林也多是恢复而来的次生林。对我们而言,迫在眉睫的不仅是生态恢复,更是寻求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易小惟
在山腰处的一块区域,密密麻麻分布着我们此行的重点之一——土坑法示范样地。在坡地周围遍布着一米见方,深一两米的土坑,其中不免有部分因为蓄积了水土而渐渐变浅。据介绍,澳门地区降水时间分布不均衡,岛屿面积小,山地蓄水能力差,因此在旱季时植被常无法生存,造成植被覆盖率低。而使用土坑法,可以在雨季有效蓄积水分,变成“水坑”。在靠近山顶的“水坑”又可以将蓄积的水分缓慢释放,渗透到山腰山脚的林地,从而保证了植被的供水。除此以外,土坑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蓄积土壤,遏制水土流失,积攒土壤肥力。在路环山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进行土坑法修复的区域,林下植被更加茂密,乔木较之周围未进行土坑法的地区,也要更大更茂盛。
下山途中,对整个路环山的生态进行观察,发现虽然这片区域的植被质量和面积不如大陆很多保护区,但是观察到的动物数量却异常的多,似乎在这边更容易看到各种动物。也许是恢复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允许了更多样的动物物种在这片区域存在。这种恢复过程中生物数量与种类上的多样,又恰好迎合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审美需求,也许是未来城市群中生态恢复的可行思路。
刘梦琳
午饭后的第二站是路氹城生态保护区。莲花大桥旁,一条长长的海滨长廊延申至目光的尽头;岸边红树上,仪态优美的白鹭在目之所及处飞翔。天上的是父母,沿岸长长的红树林带里,住着的是儿女。只需要一幅望远镜,或者有一双好眼睛,便可以欣赏白鹭一家在树冠上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这里是来澳过冬的候鸟的重要的栖息地,茂盛的红树林为它们提供庇护,海水与宽且长的沿岸滩涂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在水中急行的轮渡带起层层白浪,但仍不及空中掠过的鹭群迅疾,偶尔,也能目睹鹰隼类那标志性的有力羽翼划破天际。实在为这里的景色而着迷,实在是看到了后便忘不掉的美,无愧于观鸟圣地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