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 | 植物学(第3版):重构植物学“三主线四融合”教育新范式
编者按
中山大学着力推动教材建设,近年来培育了一批优秀教材。本栏目旨在展示我校教师在教材建设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期推动广大教师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植物学》(第3版)教材由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教学团队等合作编写,内容全面、丰富,含形态解剖、系统分类两个传统部分,适用于包括综合性大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专业,以及农业大学、师范大学、地方高校等相关《植物学》课程的教学。
该教材的形态解剖模块,详细解析了植物细胞、组织、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并探讨器官间的联系及变态现象;系统分类模块,按演化路线介绍藻类、菌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等类群,充分结合了现代分子系统学等新成果,强化65个代表科的鉴别特征,强调要反映生态地理、资源价值属性。教材最后概述了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理论和观点,归纳了植物界各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质演化历程。
全书系统性强,语言简炼,可读性强,反映了学科发展新动态;配图精美,概念明确,系统图直观,代表类群尤其丰富;配套的教学课件设计合理,内容简明易理解。
教材特色
1.紧扣“新”字,教材修订不断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系统。《植物学》(第3版),整合植物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引入新概念、新知识,强调生物分界理论——三域六界或八界系统;在高校教材中第一次全面使用全新的分子分类系统。如:藻类,增加灰藻门、隐藻门、定鞭藻门和不等鞭毛藻门等概念;菌物,按照“类菌物(Fungus-like organisms)、大型菌物(Macrofungal)”等8门系统。
2. 紧扣演化发育生物学主线,强调“植物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的理念和思考方法。在陈述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等时,强调生理、生化、代谢、调控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关于藻类演化,突出“内共生学说及体系”;在解释被子植物形态演化不同步时,强调分子分类的意义在于功能、代谢和基因调控等指向性。
3. 紧扣“学生”主体,突出图文并茂,贯彻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启发性。保留和添加了大量传统的线图,梳理了文字,力求概念准确,表达简明,始终贯穿“进化生物学的思想”。首次在科水平绘制了被子植物416+2科的分子系统树新架框图。
4. 紧扣“多维”并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多角度融入课程思政。全书以“形态建成、系统演化、教学思政”为三大主线;形态建成结合生理生态、环境适应性和功能反馈,体现个体发育;系统演化,强调“植物体本身”—是“四个宏观本质属性—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等的聚集和融合,是实现学科交叉和整体性的载体。在编写和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政,体现植物学的人文属性,强调“一部植物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探索植物体的奥秘,追溯植物界的历史演化,揭示植物多样性如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5. 凝炼章节小结, 精心设计思考题。章节小结简要地总结了本章的关键概念,重点要点,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全书要求,同时在新颖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拓展。每章结尾,均仔细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不与课本雷同或重复。
主编简介

廖文波,赌博app-网络赌博软件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近20年来,主讲植物学、植物系统学、生物学野外实习、生物拉丁文等本科课程,主编《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图解植物学实习指导》《植物学实验解剖图解》等多部教材。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5项,在研省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学论文12篇;获广东省教学名师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教学荣誉。